
五月的校园,草木葱茏,生机盎然。2025年5月14日,共青城市中学以“深耕劳动教育,共筑优质课程”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大赛正式拉开帷幕。在童美玲书记、邹时杰校长等校领导的参与下,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评委团与师生们共同见证了一场劳动与创意碰撞、传统与创新交融的教育盛宴。
第一课:粽香传情,文化润心
由陈家松老师执教的《包粽子》课程,以端午文化为底色,带领学生用巧手编织四角粽的清香。校领导与评委老师们纷纷挽袖参与,粽叶翻飞间,欢声笑语不断。从粽子的包法到端午节的习俗,孩子们在劳动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一颗颗饱满的粽子,裹着知识与情谊的香甜。
第二课:果香沁夏,创意无限
“芒果代表热情,蓝莓藏着星空,你的水果茶会是什么故事?”曾慧萍老师轻点屏幕,《冰凉一夏——水果茶》课程徐徐展开。学生们通过动画视频了解全球水果产量之最,随后化身“饮品设计师”,自由搭配水果的色彩与风味。一杯杯精心调制的果茶被送至评委席,星级评分的互动中,劳动成果化作舌尖的清凉与心中的自豪。
第三课:针线寄情,香囊纳福
“香囊曾是将军的护身符,也是母亲的相思结。”李雯菲老师拈起丝线,《香囊盈端午,针缕寄安康》课堂瞬间静默。男生们眉头紧锁攻克"打结难关",女生们巧手翻飞绣出缠枝纹。从香囊的千年文化到穿针引线的技法,当艾草清香从布帛间溢出,传统手工艺的智慧与安康的祈愿,悄然扎根心田。
第四课:科学探秘,皮蛋新生
“石灰水与稻壳相遇,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吴洁老师举起透亮的松花皮蛋,《皮蛋是怎样炼成的》瞬间点燃。从历史渊源讲到化学反应,学生们亲手调制石灰泥、包裹鸭蛋,见证一枚皮蛋的“蜕变”。当科学原理与劳动实践相遇,食物的奥秘不再遥远,文化的传承更添深度。
第五课:漆扇流韵,指尖生花
“这不是涂鸦,是流动的东方美学。”朱娜娜老师挥毫泼彩,《"漆"彩课堂》的漆扇在水中绽开千般纹样。学生们挥洒颜料,创作独一无二的漆扇,校领导们和评委老师也兴致盎然加入其中。作品展示环节,孩子们用诗意的语言诠释扇面意境,艺术之美在劳动中悄然绽放。
第六课:非遗匠心,艾草养生
“足三里穴位在这里,养生锤要斜45度敲打。”魏欣瑶老师执《非遗艾草锤》化身中医传人,将传统养生智慧融入劳动。学生们捣艾草、裹布锤,最后举着艾草锤按摩穴位。教室里艾香袅袅,健康理念与非遗技艺在叮咚敲打声中代代相传。
第七课:面粉魔法,匠心发酵
在刘金兰老师的《玩转面粉》教学中,“失败”与“成功”都是学问。从发酵原理到蒸制技巧,学生们在面团揉捏中领悟“耐心”的真谛。当白白胖胖的馒头出锅时,劳动的成就感与食物的本真之味,化作满堂欢笑。
第八课:变废为宝,绿色未来
吴飘老师开启的《废旧物的“新生命”》教学课堂,以环保为核,创意为翼。矿泉水瓶变身塑料花,旧布料编织成装饰画。学生们用巧思赋予废弃物新生,劳动教育中更埋下绿色地球的种子。
第九课:馄饨哲学,诗意烟火
在朱芳芳老师的《木鱼与馄饨》教学里,将文学与美食相融。学生们诵读林清玄的散文,感悟恬淡心境;手包馄饨时,从肉馅调配到南北名称差异,烟火气中皆是学问。一碗热腾腾的馄饨,盛满诗意与生活的交融。
第十课:自然印记,锤染春秋
《拓花草之印——染自然之美》这堂课由叶玲老师讲授,叮咚锤声奏响自然乐章。学生们将树叶与花瓣拓印于方巾,一锤一印间,草木的脉络与色彩跃然布上。劳动与艺术碰撞,留住自然之美,更留下对生命的敬畏。
跨科共研,教学相长
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教师纷纷走进劳动课堂,主动观摩学习。电子备课室满是前来“取经”的身影。许多教师听课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映照着教育者“终身学习”的初心。
荣誉榜
特等奖:
朱芳芳
一等奖:
刘金兰、李雯菲、吴飘、叶玲
二等奖:
魏欣瑶、曾慧萍、朱娜娜、吴洁、陈家松
深耕不辍,筑梦未来
十节课程,十种精彩。从端午粽香到非遗匠心,从科学探秘到环保创新,共青城市中学以劳动教育为纽带,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机,让学科知识落地生根。校领导们的高度重视、老师们的匠心设计、学生们的热情参与,共同绘就了一幅“以劳育人,以文化人”的生动图景。
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未来,共青城市中学将继续深耕这片沃土,让劳动之花开满校园,让每一颗种子在汗水中孕育成长,结出丰硕的人生之果。

























赣公网安备 36048202000035号(www.gqcszx.cn)
赣ICP备2021006502号-2(www.gqcszx.com)
赣公网安备 36048202000034号(www.gqcszx.com)
版权 © 共青城市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共青城市中学电教中心
网站流量统计:
未经同意,严禁复制转载本站内容